摘 要: 在我國加入WTO之后,農業種植業與國際市場逐漸接軌,種植業企業也逐漸參與到國內與國際的競爭當中,市場需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由于當前我國的糧食價格不斷下降,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逐漸提高,使得種植業企業的利潤不斷降低。所以,種植業企業需要加強成本管理,以此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文章從種植業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探究,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樹立成本效益觀、適當增加科技、服務等非物質因素比例、提升農業機械化程度、落實目標成本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設腳步等措施,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種植業企業; 成本管理; 科技技術; 目標成本管理;
1 、引言
由于我國大多數種植業企業會受到傳統經營模式與管理機制的影響,成本投入逐漸提高,經濟利潤不斷降低。所以,在不斷創新與改革的過程中,需要落實成本控制的工作,并引入先進的科技技術,樹立良好的綠色種植理念,逐步為種植業企業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2 、種植業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成本管理存在誤區
對于種植業的生產來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生產的周期較長。對于產品的消耗情況來說,生物資產需要經歷出苗期、拔節抽穗期、成熟期。許多企業在成本管理的過程中,認為成本就是規范化成本核算工作,并及時的入賬,編制科學化的數據成本報表,分析歷史成本與目標的差異,進而確定成本的業績。所以,種植業企業需要更加注重計量歷史成本,完善成本管理機制,開展合理的核算工作,避免出現徇私舞弊的問題,導致成本消耗增加。
2.2、 成本管理結構老化,成本費用增加
有些種植業企業的成本管理人員結構不合理,成本管理的重心仍放在事后的歷史數據分析方面,無法真正延伸到事前預測、事中管控、事后考核過程中。在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直接成本提高的問題,主要就是因為用工成本提升,許多企業會感覺人工成本費用支出占比較大。
2.3、 成本信息滯后
由于種植業企業的成本信息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成本管理不及時,提供的成本信息都已經完成了,無法進行調整優化,導致企業管理層的重視度不足。此外,成本管理的部門設置不明確,僅僅由財務人員兼任,即使是發現了風險問題也沒有權限進行及時的處理。
3、 加強種植業企業成本管理的思路
3.1、 樹立成本效益觀,貫徹綠色生態理念
種植業企業要想不斷提升成本管理的效率,就需要樹立良好的成本效益觀念。企業開展成本管理的工作,不僅僅是單純地降低企業在采購成本方面的投入,而是更加注重農業企業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的計劃,還要制定相應的成本控制目標,做好一系列的調節與控制工作。基于農業企業創新發展背景下,需要從原料成本、環境成本、技術成本等多方面入手,做好全過程的成本控制工作。以成本效益觀念為基礎,不斷強化綠色生態環境的管理工作。由于種植業生產與加工會依賴自然資源,所以做好自然資源的保護工作,也能有效地提升企業的附加產值,不斷降低各方面成本支出。通過建立以生態效益與綠色理念為基礎的生產模式,實現科學化的發展目標。
3.2 、適當增加科技、服務的比例,實行集中采購
農業企業在進行成本管理的過程中,不能僅僅依賴單一的降低生產成本投入的方式,而是要以創新的理念為核心,不斷提升農產品的綜合產值,不斷提升農業企業的成本管控力度。基于市場發展環境與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的背景下,農產品的包裝、設計、質量、服務等非物質因素,對于在市場中的價格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企業通過加強成本控制力度,能在后續的銷售過程中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實現對整個生產經營活動流程的成本管理。在此基礎上,利用集中采購的方式,不斷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成本。由于當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提升,對生產成本的投入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因此,種植業企業在進行采購的時候,需要集中進行比價,針對數量較大的品種,可以引入招投標的方式,掌握市場價格的話語權,避免出現非正常價格上漲的問題發生。
3.3、 以科技創新為手段,降低人工成本支出
對于種植業企業來說,環境成本與人工成本屬于核心的內容,也屬于農產品成本占比最大的環節。企業要想實現成本管理的目標,就需要從生產規模、勞動生產率、人工成本費支出等多個方面入手,保證經濟效益不斷提升。例如,通過農業科技技術創新的方式,利用育種研發,不斷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并幫助種植業企業在人工成本相同的條件下,獲得產量比較高的農產品,以此彌補企業的人工成本支出。最后,合理利用現代化設備,進行生產活動的監督控制。但是,最應該要注重的就是加強資產監管,合理利用監控技術,對農資庫房、物資等進行必要的監控。在提升監督效果的基礎上,降低管理成本的消耗。
3.4 、適當擴大生產區管理面積,提升農業機械化程度
基于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各行各行各業都出現了人工工資上漲、用人困難的問題,與之匹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險及住房公積金等都出現持續上漲的現象。利用適當擴大生產區管理面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畝管理成本的支出,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與此同時,引入農業機械化的設備,能適當地減少對人工的依賴。現階段,農業種植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更加注重聘請零散性的員工進行施肥、拔草、撒藥等工作,占據整體成本支出比例較大,員工作業量也有一定的不穩定性,控制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種植業企業需要積極地進行改革創新,利用農業機械化的優勢,在機械噴藥、除草、施肥等方面合理地應用,不斷降低人工成本的支出。
3.5 、落實目標成本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設腳步
為了滿足種植業企業的戰略目標任務,企業就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利潤,立足于實際情況,制定目標成本。對于目標成本制定來說,就是種植業企業與供應市場的斗爭、生產技術的規范化管理、增強上下級的溝通,以此達到降低成本支出的目標。在目標成本管理的實際執行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保證收集加工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并開發相應的財務信息化平臺,形成統一的認識,保證資金使用能及時地入賬。在此基礎上,合理引入財務軟件,能對財務數據進行存儲與分析,并生成科學化的財務報表。從各個系統當中,打破生產資料消耗量較大的情況,以畝消耗量進行計量。在分析對比目標成本數據與歷史數據的基礎上,增強與農業技術人員的交流,對目標成本的實際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對目標成本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
4 、結論
總而言之,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屬于第一產業。基于現代化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種植業企業的管理需要引入針對性較強的控制手段才能提升整體競爭力。由于許多農業種植業企業受到傳統管理思想的制約,成本管理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通過不斷加強成本管理措施,實行集中采購,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支出。在適當擴大生產區管理面積的同時,提升農業機械化程度,加快信息化發展速度,逐步實現種植業企業產值增加、效益提升的綜合目標。
參考文獻
[1]奚興林.淺議加強種植業企業成本管理[J].農民致富之友,2017,569(24):18.
[2]孫天翔.加強企業成本控制的方法與策略探討[J].財會學習,2018,206(32):20-22.